为了促进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发展,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 于2025年7月17-19日在河南省郑州市黄河迎宾馆举办。
本次会议期间,欧蒙举办了以“抗磷脂抗体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为题的专题会,并非常荣幸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邵春青教授担任讲者。
邵春青教授授课
在临床诊疗中,抗磷脂抗体及抗磷脂综合征(APS)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复杂关联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邵春青教授围绕“抗磷脂抗体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为各位同仁带来了系统且深入的知识梳理,助力临床实践中对相关疾病的精准识别与诊疗。
01 抗磷脂抗体与APS:基础认知先掌握
抗磷脂综合征(APS)作为一种由磷脂抗体引发的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核心临床特征表现为反复的动脉、静脉及微血管血栓、习惯性流产与血小板减少,血中可检测到抗磷脂抗体。据数据显示,其患病率约为40-50/10万,总体人均发病率0.5%。
抗磷脂抗体并非单一抗体,而是以磷脂和磷脂结合蛋白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总称,可分为标准化与非标准化两类。标准化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抗β₂糖蛋白Ⅰ抗体(IgM、IgG型)及狼疮抗凝物,是实验室常规检测项目;随着研究深入,抗心磷脂抗体的IgA型、抗β糖蛋白Ⅰ的IgA型、PS/PT等非标准化抗体也逐渐进入临床视野。
02 发病机制与诊断标准:新旧标准有何不同?
APS的发病核心在于抗磷脂抗体激活内皮细胞、血小板等,引发炎症和血栓,导致血管病变、妊娠并发症等;对神经系统,还能通过非血栓机制直接损伤神经细胞膜。
诊断标准方面,2006版悉尼标准要求“1项临床标准(血栓/异常妊娠)+1项实验室标准(标准抗体两次阳性,间隔12周且中高度水平)”。
而2023年ACR和EULAR发布的新版标准有了重要更新:
- 增加了“入围标准”:入组需“3年内1项临床标准+1项实验室标准”(临床领域至少3分,实验室领域至少3分);
- 临床标准全方位拓展并定义了APS的6大临床主征(Domain),包括aPLs相关微血管病变、心脏瓣膜病变和血液系统损害等;
- 实验室标准不再强调“抗磷脂抗体间隔至少12周检测两次持续阳性”,而是根据抗体类型、是否持续阳性及中或高滴度赋予不同分值。
新版标准虽更全面,但也存在缺乏新方法学、对病理妊娠要求过严等局限。
03 神经系统表现:多样症状需警惕
APS在神经系统的表现可谓“全面覆盖”,从常见的脑卒中、TIA、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到头痛、癫痫、眼部综合征,再到记忆力减退、痴呆甚至罕见的舞蹈症等,均可能与之相关。
以脑卒中为例,它是APS在神经系统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尤其年龄小于45岁的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抗磷脂抗体阳性率较高。而癫痫患者中,尤其是儿童群体,抗磷脂抗体阳性率也不容忽视,提示二者密切关联。
邵春青教授还通过2个具体病例,生动展现了APS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过程,强调了抗体检测的重要性。
04 检测与应用:精准筛查是关键
那么,哪些神经科患者需要进行抗磷脂抗体检测呢?邵春青教授指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青年卒中(约20%出现aPL阳性,即使存在动脉粥样硬化也需aPL的检测),高龄卒中(DWI病灶多发点状提示高凝机制或规范治疗后短期无诱因复发)、多血管供血区梗死(病因不明);非卒中脑小血管病,脑静脉血栓形成及有难以解释神经症状的患者,均应积极检测。
除此之外非标准抗体(如PS/PT)的检测也能有效提高APS检出率,减少漏检,为血清学阴性APS的诊断提供重要补充。
结语
此次分享让我们深刻认识到,APS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联复杂且多样。在临床实践中,分类标准不能替代临床判断,需结合患者具体表现综合分析。对于中青年患者,若无明显病因诱因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积极检测抗磷脂抗体,有条件时补充非标准抗体检测,以提升诊断准确性,优化治疗策略。
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抗磷脂抗体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将更加明晰,为更多患者带来精准诊疗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