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搜索
清除历史
07-21

2025

基层自身抗体检测专家共识解读,多学科共议检测新路径
发布者:欧蒙
浏览量:1118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主办的“共话自身抗体检测的基层应用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自身抗体检测与应用的专家共识》发布会”,于2025年7月11日在北京·马哥孛罗酒店隆重举行。

段朝晖教授发表致辞

       当前,自身抗体检测在临床诊疗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诊断,自身抗体检测已成为连接实验室与临床的重要纽带。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疾病谱系不断扩展,基层医疗机构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疗能力与检测技术应用方面仍存在显著差距。

       本次会议具有三大核心目标:

       其一,深入解读专家共识,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自身抗体检测应用指导方案;

       其二,聚焦临床需求,追踪前沿进展,促进检验结果向临床诊疗的有效转化;

       其三,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切实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检验医学专家、临床专家以及基层医务工作者代表共聚一堂。期待通过深入交流与探讨,共同为提升基层自身抗体检测能力贡献智慧与力量。相信在各位的共同努力下,必将为基层医疗发展开拓新思路、提供新方案。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演讲环节

刘爱霞教授发表演讲

讲题:《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自身抗体检测与应用的专家共识》解读

       刘爱霞教授深入解读了《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自身抗体检测与应用的专家共识》。共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合理选择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规范其实验室检测质量,为自身免疫病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初筛和长期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刘教授指出,全球自身免疫病(AID)的发病率与患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慢性病,我国常见AID的发病率超1‰。然而,基层医疗机构因专科建设不足、技术及人才匮乏,导致AID误诊漏诊率高,其初诊和长期管理对基层诊疗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共识响应国家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及临床需求,由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旨在指导基层规范开展自身抗体检测,实现AID的早筛、早诊、早治和全病程管理。

       《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自身抗体检测与应用的专家共识》内容分三部分:一、基层常见自免疾病及诊疗思路;二、基层自身抗体检测路径及方法学推荐;三、基层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要求。刘教授重点介绍了自身抗体主流检测方法: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法(IIFT)(ANA筛查金标准,占比86%)、线性免疫印迹法(LIA)(高通量筛查抗体谱)、ELISA/化学发光法(CLIA)(精准定量,CLIA增长迅速)。基层医疗机构需结合样本量、成本、自动化需求综合评估选择适宜的方法,建议首选推荐的方法学,若与临床不符则联合检测或多方法验证。随后,刘教授阐述了常见自免病的检测路径: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首先以ANA阳性为诊断“入围标准”(2019 EULAR/ACR指南),初筛推荐IIFT法检测ANA,再进行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及抗磷脂抗体检测(定量CLIA/ELISA);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中AIH 1型(90%)查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2型查抗LKM-1/LC-1抗体,PBC必查抗AMA-M2抗体(金标准),AMA阴性时补充抗Sp100/gp210抗体(30%阳性);RA推荐RF、抗CCP/MCV抗体定量(ELISA/CLIA);干燥/硬皮病/肌炎以ANA谱为核心(IIFT筛查+靶抗原确认);抗磷脂综合征需定量检测抗心磷脂/β2GP1抗体(CLIA/ELISA)。最后刘教授强调了基层检测质量管理的核心要求:人员需培训考核(荧光判读“双人双核”);仪器设备的维护与校准;方法学选择及性能验证;室内质控要求定性项目需阴性质控+弱阳性质控,定量项目需正常/异常双水平覆盖临床决定限;实验室应参加室间质评计划,无室间质评项目需年检2次(至少5份标本,80%符合率);报告IIFT需含荧光模型/滴度/建议,ELISA/CLIA需含量值/判定值/参考区间。

       最后指出本共识将推动自身抗体检测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和正确实施,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自身免疫病的诊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王庆文教授(线上)发表演讲

讲题:基层医疗机构类风湿关节炎分级诊疗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通过王庆文教授的介绍,我们得以了解深圳市“医防融合”项目,由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统筹、以市属高水平医院为技术核心、基层社康机构为落地载体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在类风湿关节炎(RA)重点病种的分级诊疗上五年来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与成果。北大深圳医院风湿科作为专科医生团队,在这期间完成了对RA疾病初筛AI早诊模型的建立。同时,牵头联合全国 36 个省市的专家,共同制定并发布了《基层医疗机构类风湿关节炎分级诊疗管理专家共识(2024 版)》。随后,王教授从 RA 的疾病负担与诊疗现状切入,对2024版《专家共识》核心要点进行了深入解读。

       当前,我国 RA 患者已超过 500 万,是导致女性肢体残疾的首要原因,但疾病缓解率远低于国际水平。目前临床仍沿用 1987 年和 2010 年的 RA 分类标准,而按此标准确诊的患者往往已错过早期阶段。2012 年,北大人民医院牵头制定了我国早期 RA 分类标准,因此早期筛查成为提升预后的关键。然而,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需 2–2.5 年,而社区医生通常是首诊接触者。由于社区医生多以公共卫生专业为主,日常侧重老年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对 RA 认识不足,强化其对 RA 的识别能力成为实现早筛、早诊和全周期管理的必要前提。 

       共识遵循“全专协同、同质管理”总原则,以尽早达到并长期维持“临床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为总体目标,组建基层医生和专科医生协调管理的团队。王教授介绍在过去4年中,专家团队每月深入 1 个区开展宣教巡讲。明确运行模式,即基层医生负责筛查,专科医生负责确诊并制定或调整治疗方案;随后由专科医生联合基层医生共同随访、监测病情。

       针对基层医生,现已建立系统化培训体系,并按培训水平将其分为两级:初级医生,承担初筛、评估及健康教育;高级医生:在初级职责基础上,负责稳定期管理、并发症识别,并获授权开具专科药物处方。

       筛查环节以基层医生为主,对具有高危临床特征的疑似 RA 患者,立即向上级医院风湿科转诊。确诊及治疗方案制定由专科医生完成,包括达标治疗和疾病活动度评估。王教授强调,社区医生能否及时识别需上转的患者至关重要:一旦出现关节外表现或并发症,应通过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快速识别并尽快转诊。

       同时,需为每位 RA 患者建立涵盖确诊信息、关节外受累情况、用药方案及随访计划的“RA 专病档案”。专科医生每 3 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方案评估。社区医生则应开展多样化健康教育,包括运动、饮食管理,特别强调需十分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双向转诊,除了那些疑似RA、疾病控制不好,社区处理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向上转诊外,还要重视患者的向下转诊。对于初诊明确且方案制定完善、病情加重已重获稳定、并发症已经得到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已经得到缓解的患者均可以转至基层医院,以保证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

       最后,基层医生的分级授权应由国家或地方卫健委、行业协会统一组织。成立教育委员会,持续规范培训,定期考核并授予相应资质,以保证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及积极性。

潘运宝教授发表演讲

讲题:多方法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首先,潘教授指出自身免疫性疾病起病隐匿、病种繁多,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患者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临床实践中,误诊、漏诊、延误治疗等现象更是非常常见。除了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之外,血清内存在一种或多种自身抗体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一大疾病特点。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测、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判断等各个环节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潘教授又介绍了目前国内常见的几种自身抗体检测方法,期间,他着重提到了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及化学发光法等。他详细介绍了每种检测方法的发展历程、优势特点和局限性。比如,潘教授提到对于ANA的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是ANA筛查的首选方法。在对免疫印迹法进行介绍时,他提到对于ANA的特异性抗体检测,需要用免疫印迹法进行靶抗原确认。“抗体谱”检测可以一次实验就能检测10多种自身抗体,非常简便。截至目前,其临床应用率也非常广。但是,潘教授强调,对于一些有随访监测价值的自身抗体,如抗双链DNA(dsDNA)抗体,它不但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特异性指标,其滴度变化与疾病活动度也密切相关,有随访监测的价值。所以针对抗dsDNA抗体的检测,还需要采用ELISA或化学发光法等进行定量监测。紧接着,潘教授指出,化学发光法因其可定量、检测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项目可灵活组合等优势,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自身抗体检测领域。尤其是化学发光法可根据疾病临床诊断路径对相应的指标进行单独或组合检测,不必每次进行全套自身抗体谱检测,它符合DRG/DIP政策的实施。在满足临检需求的前提下,还可以有效降低医保及患者负担。

       最后,潘教授应用数篇文献和案例强调了单一方法学具有局限性,常会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现象。因此,临床实践中,建议采用多方法学进行自身抗体的检测,如ANA间接免疫荧光法筛查与特异性抗体检测应同时进行,以避免仅用一种方法检测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漏诊。此外,潘教授也指出,目前国内外的多个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指南共识里也推荐,对于自身抗体的检测,建议筛查和确认同步进行,即建议多方法学联合进行检测。

牟晓峰教授发表演讲

讲题:自身抗体检测:赋能健康体检新价值

       牟教授主要从自身抗体在体检中的应用背景、自身抗体检测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及自身抗体检测在体检中的应用讨论三部分展开进行了介绍。首先他指出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多器官、多脏器受累的系统性疾病,患者生活质量较差。其被WHO列为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且其发病率和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此外,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测、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判断等各个环节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紧接着,牟教授又针对多种自身抗体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详细介绍。在“ANA检测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部分,他汇总了国内外近年来的数篇文献,指出一般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ANA阳性,且ANA的阳性比例与性别、年龄相关。低滴度的ANA通常被认为作为正常成分参与免疫调理或免疫稳态的建立。但是,高滴度的ANA要特别引起注意,特别是滴度≥1:160的ANA,是提示一般人群发生结缔组织病(CTD)的风险因素。其中,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例进行的回顾性研究中,他提到早在SLE确诊前数10年就可检测到相关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出现要远远地早于SLE的临床症状。此外,他还强调,SLE患者的亲属SLE发病率要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且其血缘关系越近,SLE的发病率就越高,呈现家族聚集性。牟教授又对其他自身抗体如抗AMA-M2抗体、抗磷脂抗体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的疾病预警价值进行了介绍。

       最后,牟教授对自身抗体检测在体检中的几个实际应用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比如自身抗体健康体检套餐,该如何定制?推荐进行自身抗体筛查的人群有哪些?针对体检中自身抗体检测出现的阳性结果该如何进行解释等。尤其针对体检中自身抗体检测出现的阳性结果该如何进行解释这一问题,牟教授应用了几个体检报告单进行了举例说明,比如,ANA为阴性时,建议正常进行年度体检即可。ANA为1:100低滴度阳性时,建议3-6个月复查自身抗体。ANA为1:1000高滴度阳性,且几个特异性靶抗原阳性时,建议及时前往风湿免疫科就诊。


热点讨论环节

薛娟教授(左上)、文振华教授(右上)、张春雷教授(左下)、吴晓康教授(右下)

Q1:作为三级医院在哪些方面能协助基层医院更好的开展自身抗体检测?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方式或方法?

薛娟教授:

       在基层工作方面我们得到河南省免疫学会自身免疫实验诊断专业委员的大力支持。近5年组织14次实验室与临床专家基层巡讲活动,成功帮扶十余家县级医院启动自身抗体检测项目。

       医院通过医联体建立转诊及对口支援机制,基层医院不能处理的疑难患者可以快速转诊到上级医院诊治。

       定期举办培训班班,建立长期学习机制  三级医院赴北京、上海等医院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检测理念;接收基层人员进修,进一步规范基层检测技术,并通过支援、下乡、巡诊等持续监管,让基层医院检测技术逐步规范,水平逐步提高。

文振华教授 :

       认同薛娟教授的建议,基层医院开展全面抗体检测成本过高,需上级医院给予扶助、支持。

张春雷教授 :

       目前基层医院很多做不到实验室的标准化建设,特别是自免检测缺乏标准、有短板。帮助基层医院开展检测可通过多一些室间、区域间、机构间的性能比对、上级医院分发质控品,降低基层成本、监督基层检测操作规范性来提升检测能力。

Q2:在双D背景下,如何理解医保政策基于检测套餐“解绑”、“应拆尽拆“等理念?如何在精准诊疗与“最少够用”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基于当前现状,临床与检验对企业有何期望?

文振华教授 :

       有PBC患者因检测套餐“解绑”漏检胆管酶,致11年后发现肝硬化,检测套餐“解绑”可能延误诊断。患者在怀疑自身免疫病进行初筛时,若拆开抗体检测,有可能增加患者时间和经济成本。头部医院检验科可提供自身抗体检测的评价数据(如某些项目联合检测的性价比、统计学价值)和医保谈判,证明其检测价值。

吴晓康教授 :

       说到“解绑”,目前是大家都要面对的问题。卫健委已明确要求大型医院率先示范,做到“能拆尽拆”。去年起,我们就根据临床与患者实际需求,开始选择性拆分;近来,我们再次召集学科组长商量拆分方案。过去确实存在一些过度检查的现象,国家此举也是为了保证我们诊疗过程达到精准。难点在于“怎么拆”?这方面我们的做法就是跟临床积极的沟通。目前我们检查项目大概有500多项,全部拆分后让临床医生逐项勾选,即大幅增加工作量,又易遗漏。另外检测技术迭代快,许多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的认识,仍停留在教科书层面,对新技术、新项目并不熟悉,形成“双向盲区”。因此与临床保持高频沟通,结合本院特色与地方政策,制定相应的项目清单。对于精准诊疗和“最少够用”,我认为是不冲突的,如能做到“精准”,肯定是最少够用的,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该能够找到平衡。对于企业,我们有两大诉求:第一是提供灵敏度、特异性更高的优质试剂;第二推出类似 POCT 的简便方案,兼顾小样本量、低成本和易操作。 

薛娟教授:

       在目前国家医保政策下检验要在质量、效率、成本方面做好平衡,对与自身抗体检测方面来说,存在基础项目收费方法学不明确,一些方法学成本较高,对与新项目如神经自免、肌炎等临床有需求但没有物价,在实验室开展有困难。基与当前现状我们也期望企业能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在质量、效率保证的前提下提供更有性价比的价格体系。

张春雷教授 :

       近期我们已将绝大多数检测套餐拆分到最小单元,但 ANA 谱和 ENA 谱目前无法拆分——一旦拆分,项目几乎无法开展,除非直接停检。对于“最少够用”的原则,我们亟需可落地的操作规范,例如专家共识或行业标准文件,为临床提供明确指引。我们目前的做法是:按疾病分类列出所有相关检测,医生先整体勾选,再删除不需要的子项,从而减轻选择负担;该模式仍在试用,效果待评估。以中医为例,过去开三五味药即可,如今往往十几味药成方,这恰恰反映了临床诊断的复杂性与套餐化倾向。国家持续加大疾病预防投入,公众体检时也希望“一网打尽”所有潜在疾病;精准压缩项目,也需要较高的诊疗水平。因此,仍需权威指南或共识给出细化建议,这是个人看法。关于对企业的期望,我认同吴主任的观点:POCT 产品在我们医院同样有需求。核心仍是成本问题——部分检测项目本身无利润。例如甲乙流抗原检测,医院收费近百元,而淘宝自测仅几十元,既便宜又方便。因此,开发成本可控、操作简便的 POCT 产品,将是满足临床和患者需求的重要方向。

钟田雨教授总结 :

       “解绑”已是大势所趋,如何用有限资金获得更高价值的检测结果,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检验人员与临床加强沟通、企业持续提供支持、积极引入 AI 技术,并依托权威指南的循证推荐,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Q3:当检测结果和临床诊断不符时,检验如何与临床进行有效沟通?检验与临床沟通及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遇到的瓶颈是什么?如何破解?

吴晓康教授 :

       这其实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我们应自查,“分析前”过程,护士采血的时候是否标准,护工运送标本过程是否正常,这里举例如:护工运送过程的失误造成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的问题。分析检验中的问题,比如人员轮岗、试剂批次更换等都可能引入偏差。当排查自身没有问题时,积极与临床沟通,以我个人的经验能够解决80%-90%的问题。如乙肝DNA检测结果与乙肝五项结果不符时,经与熟悉患者病情的感染科医生沟通,确认该患者为隐匿性肝炎,立刻解决了很多的疑惑。我们要主动融入诊疗过程,让检验人员真正了解疾病全貌和临床需求。自去年起,我们按“临床路径”整合检测项目进行临床宣讲。比如,我们把所有与感染相关的检测项目集合起来,推荐“首选项目”,基于不同感染部位需检测的项目,再按照病情监测以及重症/中晚期检测的项目,以临床的思维去推荐检测组合,医生按路径勾选,既精准又省时。

薛娟教授 :

       当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时,我们首先会启用实验室复检程序,追踪标本全流程管理,当确认检测流程及检测结果没有问题时我们会和临床针对该病例进行全方面沟通,并建立病例持续追踪。

       在自身抗体检测方面我们检验与临床沟通及融合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是:1、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检测需求 2、实验室及临床医生对检测结果的解读存在一些差异 。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如:积极进行物价申请、进行临床调研不断开展新项目,优化报告时间等;在沟通方面我们检验医师团队进行固定科室对接,不定期的进行临床面对面交流,建立临床沟通微信群,上级医院专科进修学习、临床门诊观摩、参与临床查房、MDT讨论,定期邀请临床医生来检验科做病例分享等,在交流和学习过程中临床更了解检验流程,理解检验存在的局限性,实验室人员了提高临床思维,在结果解读方面有了进一步认识。

张春雷教授 :

       我认为,检验与临床之间的根本矛盾在于“临床困惑”——双方对结果的理解角度不同。要化解这种困惑,关键在于提升实验室自身的专业水准,让检验结果真正能为临床所用。临床医生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数据,而是“简明、可执行、有效”的临床建议。因此,归根结底,还是要从提升我们自身能力做起。

文振华教授 :

       我们发现患者抗体检测结果和临床不太符合时需和检验科沟通,实验室用多试剂复检或送上级质控中心复核。临床和检验沟通很重要,可安排新临床医生到检验科轮岗1-2月,了解抗体类型、对应的疾病背景,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疾病。

钟田雨教授 :

       四位专家对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自己也收获很多,作为检验人一定要走出实验室,与临床沟通交流才能把新的技术项目推广出去,才能在这种小套餐,“最少够用”的范围内实现诊断的价值。

钟田雨教授总结

       自身免疫病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慢性疾病,起病隐匿、表现多样,诊治难度极大。本次大会通过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自身抗体检测与应用的专家共识》的解读,汇集多位专家在分级诊疗、多方法学联合应用及健康体检推广方面作了具有真知灼见的报告,意义深远。随后几位专家的讨论聚焦检验实践热点,大家畅所欲言,均感受益良多。本次会议有力推动了自身抗体检测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与落地,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疗能力。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及与会同仁的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