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搜索
清除历史
07-26

2025

基孔肯雅热高发!欧蒙助力“蚊媒多病同防”
发布者:欧蒙
浏览量:1059

       近日,广东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广泛关注。自7月8日首发病例报告以来,截至7月23日,佛山五区累计确诊3645例,主要集中在顺德区。另外,WHO专家22日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

       国家疾控局近日派出工作组赴佛山现场指导,要求统筹协调全省力量,加强监测预警,提升检测能力。对于还未发生疫情的地区,要未雨绸缪,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医务人员鉴别诊断能力。坚持蚊媒传染病多病同防,同时做好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寨卡、疟疾等防控工作,警惕境外输入风险。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通过受感染的蚊子传播给人类的病毒性疾病。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典型症状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患者会突然出现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

       发热会持续1-7天,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

  • 皮疹多出现在发病后第2-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 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通常1-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
  • 新生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是基孔肯雅热重症发生的高风险人群,一旦感染后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

白纹伊蚊

蚊媒传染病多病同防

       蚊媒传染病是指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病原体的一类疾病,在我国需重点防范的除了基孔肯雅热,还有登革热、寨卡、乙脑和疟疾等,早期快速的诊断检测是防控的关键。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可分为4种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潜伏期为1-14天(平均4-7天),多数登革热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轻度或自限性症状。登革热的典型病程分为三个阶段:发热期、危重期和恢复期。在发热期,患者通常出现高热(> 38.5℃),伴随头痛、呕吐、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有时还伴有短暂的皮疹。一小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致命性登革出血热综合征。

寨卡

       寨卡病毒也是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的一种黄病毒,1947年在乌干达的猴子中首次被发现。因为在2016年被发现它与新生儿神经系统畸形相关联以及它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蔓延而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寨卡病毒与其他蚊子传播的黄病毒属疾病,如登革热,日本乙型脑炎,黄热病,西尼罗河病毒密切相关。

黄热病

       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 YFV)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为3-6天。感染最初阶段的特点是发热、肌肉疼痛、头痛、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多数情况下,症状在3-4天后消失。一小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毒性形式的疾病,伴有发热、黄疸、虚弱、出血、休克以及肝、肾和心肌损伤,其中约有一半患者死亡。

日本乙型脑炎

       日本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传播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病毒主要侵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死率和后遗症率均较高。乙脑发病隐匿、起病急、病情发展较快。发病初期的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易被误认为是感冒。目前尚无针对乙脑的特效抗病毒药物。

基孔肯雅病毒实验室检测

       为了解基孔肯雅病毒遗传多样性及传播特征,伊蚊媒介生物带毒率和病毒载量,评估疫情扩散范围,需进行实验室检测。

       常用检测方法主要有3种: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1]。其中病毒培养是金标准。一般情况下,病毒分离与核酸检测宜采用发病后1周内的血清;IgM抗体检测宜采用发病4天后的血清,IgG抗体的检测宜采用发病1周后的血清。

(一)血清学检测

1. 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检测

采用的方法有:ELISA法、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层析法等。

2. 意义

  • IgM阳性结果,表明患者新近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用于基孔肯雅热早期诊断。
  • IgG阳性结果,表明曾受到基孔肯雅病毒感染;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则可确诊。

图1 Current Topics in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IntechOpen.

(二)病原学检测

1. 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

       一般发病后7日内在多数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冻存伊蚊标本也可进行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可采用RT-PCR和Real-time RT-PCR等核酸扩增的方法检测。

2. 病毒分离鉴定

       常用Vero、C6/36等敏感细胞系开展病毒分离,分离物可以免疫荧光法或核酸检测进行鉴定。

3. 意义

       患者血清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和/或检测到病毒核酸后,可确诊基孔肯雅病毒感染。

欧蒙助力基孔肯雅病毒精准诊断

       欧蒙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检测领域拥有丰富的检测产品和多方法学技术平台。欧蒙基孔肯雅病毒抗体检测产品采用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IFT)两种方法学,除此以外还可以检测寨卡病毒、登革病毒1-4型、蜱传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日本乙型脑炎病毒、黄热病毒等,协助临床有效鉴别诊断,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精准监测依据,助力科学防控。

参考文献
[1] 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
[2] GLOBAL CHIKUNGUNYA EPIDEMIOLOGY UPDATE, WHO JUNE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