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搜索
清除历史
11-03

2025

医学月月谈(第11期)丨新型MRA与中医药协同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探索与展望
发布者:欧蒙
浏览量:919

       2025年10月18日,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举办的《医学月月谈(第11期)——新型MRA与中医药协同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探索与展望》于线下(北京)线上同步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特聘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及南开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谢院生教授担任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程虹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吕继成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刘世巍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卓莉教授作为讲课嘉宾,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何泽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深教授、石家庄市中医院雷洋洋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滕福斌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许烨教授作为本次大会的讨论嘉宾。

致辞嘉宾谢院生教授

       谢教授代表会议的主办和协办单位,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以及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对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及各位朋友参加第11期“医学月月谈”的学术交流活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谢教授表示“医学月月谈”的前身是“肾病月月坛”,升级为医学月月谈不仅是名称的拓展,更是学术视野的延伸。会议议题已从单一肾病领域,拓展至肾内科、风湿免疫科、神经内科、检验科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此外,我们始终以 “临床需求为导向、解决临床问题为目的”。坚持每月1~ 2 次、线上线下联动,每期聚焦一个主题,通过“讲座+点评讨论”的形式,推动西医与中医、临床与检验病理、精准诊断与有效治疗的深度结合。本期医学月月谈的主题是新型MRA与中医药协同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探索与展望,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程虹教授担任执行主席,相信在程教授的带领下,各位同道能够积极交流、碰撞思想,共同为解决慢性肾脏病临床难题贡献力量!

致辞嘉宾程虹教授

       程虹教授指出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她提到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超 10%,2 型糖尿病相关慢性肾脏病(T2D-CKD)占比逐年升高,同时基层诊疗标准化不足、中西医协同治疗路径不清晰、新型药物(如 nsMRA)临床应用经验欠缺等问题困扰临床医生,明确本次会议将聚焦 “如何发挥新型 MRA 潜力”、“如何让中医药精准定位协同增效”、“如何将指南转化为基层管理方案” 三大核心问题展开探讨。

       程虹教授还表示,“医学月月谈” 系列会议始终以解决临床痛点为目标,本次会议特意邀请全国多位专家,将通过多维度、多学科交流为慢性肾脏病诊疗寻找更精准有效的路径。她期待各位同仁畅所欲言,共同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发展,并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演讲嘉宾吕继成教授

讲题:nsMRA研究全览及潜在价值展望

总览nsMRA非奈利酮在2型糖尿病相关CKD、心衰及非糖尿病相关CKD治疗中的大型临床研究,展示其明确的降蛋白尿、保护心肾的疗效与可控安全性,而且为IgA肾病、膜性肾病等的治疗拓展思路,未来有望成为多种肾病治疗的重要支柱之一。

       吕继成教授指出CKD 已成为全球及中国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我国成人 CKD 患病率达 8.2%,糖尿病相关 CKD 占比逐年升高,且现有治疗在抗炎抗纤维化方面存在空白。吕教授总结了nsMRA近期的3项代表性研究,首先是FINEARTS-HF研究,评估非奈利酮用于射血分数轻度降低和射血分数保留心衰(LVEF≥40% )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显示非奈利酮显著降低了主要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和总体心衰事件复合终点)发生风险16%,结果于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4)发布。其次是Confidence研究,评价非奈利酮与SGLT2i同步起始联合治疗T2D合并CK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同步起始非奈利酮与恩格列净联合治疗早期(2周),即可快速降低UACR超30%,6个月时降低UACR达52%,疗效具有叠加作用。第3项为FIND-CKD研究,非奈利酮进一步探索在非糖尿病肾病人群中的疗效安全性(预计2026年结果公布)。

       接着从机制到RWE数据探讨了nsMRA的潜在价值,在IgA肾病、膜性肾病、狼疮肾炎、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患者中,非奈利酮均能显著降低蛋白尿,拓展了治疗新思路。中国多项真实世界研究显示非奈利酮显著降低T2D相关CKD以及非糖尿病CKD患者的蛋白尿,且耐受性良好。

       吕继成教授还指出非奈利酮在法布雷病、遗传性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等罕见肾病中的潜在作用,以及权威指南(2024 KDIGO、2025 ADA)对其的推荐。吕继成教授最后展望,非奈利酮凭借明确的心肾保护疗效与可控安全性,未来有望成为非糖尿病相关 CKD 治疗的重要支柱,为临床解决 CKD 诊疗痛点提供新选择。

演讲嘉宾刘世巍教授

讲题:《基层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和随访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非奈利酮通过抗炎抗纤维化和改善血流动力学等多重机制实现更直接全面的肾心靶器官保护,《共识》明确推荐非奈利酮和RASi、SGLT2i三联作为DKD治疗一线标准药物。基层DKD早期筛查和随访管理应遵守规范,基层医疗机构是防治主战场。

       刘世巍教授指出当前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升至 11.2%,约 30%-40% 患者进展为 DKD,且其已成为新增血透患者首位病因,但基层存在检出率低、控制达标率不足等问题,首部《基层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和随访管理专家共识》(下称《共识》)于2024年发布,该共识首次针对基层整合中西医证据,围绕 DKD 诊断分期、中西医治疗、随访管理三大板块,填补基层规范化诊疗空白,为基层DKD诊疗和随访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共识》明确 DKD 中西医协同诊断体系:西医以 UACR 和 eGFR 为核心诊断指标,尿白蛋白结合GFR指导临床分期;中医按 “本虚标实” 辨证,分气阴两虚证等不同证型对应疾病早中晚期。治疗上构建五维体系,核心推荐 “RASi+SGLT2i + 非奈利酮”“肾三联” 一线方案。临床数据显示非奈利酮在中国亚组可降低肾脏复合终点风险 43%、UACR 33%,获益优于总体人群;DKD中西医结合治疗应注意辨证治疗,合理使用泻下类中药,谨慎使用肝、肾毒性中药,以提高临床疗效。

       此外,《共识》将基层定为 DKD 防治 “主战场”,规范随访流程:建议 T1DM 诊断 5 年后、T2DM 确诊时启动每年 UACR 和 eGFR 筛查;出现肾功能急剧下降、大量蛋白尿等情况需转诊至上级专科,病情稳定的 G1-G3 期患者可在基层随访;推荐 eGFR<10ml/min/1.73m² 时启动透析准备,基层DKD患者透析治疗尤为重要,需正确选择透析时机和透析方式。该共识将助力基层提升 DKD 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演讲嘉宾卓莉教授

讲题:从《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看T2D相关CKD患者管理新策略

首部《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发布,指南涉及疾病诊断、中西医防治及综合管理,聚焦25个临床问题。指南推荐在RASi基础上联合nsMRA用于降低患者蛋白尿,改善患者肾心预后。中国患者早期使用nsMRA具有更显著的肾脏获益。

       卓莉教授指出,三大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华医学会联合编写的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下称《指南》),《指南》于 2023 年 5 月 31 日正式实施,聚焦临床痛点,围绕 “诊断、中西医结合预防与治疗、综合管理” 三大板块梳理 25 个核心临床问题,形成 94 条推荐意见,覆盖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多科室需求,填补了 DKD 中西医协同诊疗规范化的空白,对提升DKD中西医结合诊治的规范化,促进DKD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及综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其中,蛋白尿控制是《指南》治疗推荐的核心亮点。《指南》A 级推荐在 ACEi/ARB 基础上联用 nsMRA(如非奈利酮),临床数据显示该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肾心预后;且 nsMRA 相较传统甾体类 MRA,无性激素相关不良反应,高钾血症风险更低,安全性更可控。此外,《指南》还针对不同中医证型推荐肾炎康复片(气阴两虚兼水湿证)、渴络欣胶囊(气阴两虚伴血瘀证)等中成药辅助降蛋白尿。

       《指南》还特别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建议建立以肾内科为核心,联合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营养科、中医科等的 DKD 专病诊疗单元,每 3-6 个月对患者进行系统评估,通过 “中西医结合 + 多学科协同” 实现全周期管理。卓莉教授指出,该《指南》的落地将进一步规范 DKD 临床实践,推动中西医优势互补,为 T2D-CKD 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诊疗选择,助力降低我国 DKD 疾病负担。


【专家观点荟萃】

Q1:请谈谈您在新型MRA与中医药协同治疗慢性肾病方面的经验与探索。

Q2:sMRA与中医药联合治疗的人群推荐?

Q3:基于非奈利酮抗炎抗纤维化机制和广泛人群中的循证证据,您会考虑在哪些患者中优先使用非奈利酮?

何泽教授:

       通过本次会议,对非奈利酮的核心价值与慢性肾脏病(CKD)中西医协同治疗有了更深体会。非奈利酮能精准阻断 MR 过度活化、实现心肾兼顾,其应用还从糖尿病相关肾脏病拓展至非糖尿病合并肾病及心衰等领域,核心机制正是针对 CKD 关键的炎症与纤维化问题。这与现代中医关于肾病的认知不谋而合,“毒邪和络损”,炎症为“毒邪”的范畴,而纤维化关联“络损”理论。中西医的结合,体现了宏观和微观、精准治疗和整体治疗的结合。MRA非奈利酮更精准,中医对于肾病都是整体调节,以“八纲辨证 + 气血辩证” 为主整体调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形成与西药互补的治疗思路,为 CKD 治疗提供了更优路径。

李深教授:

       通过本次交流,我感受到大家普遍认可新型 MRA非奈利酮在CKD 治疗中的价值,也认同中医药的优势及中西医结合的潜力,但“如何规避两者联用可能带来的高钾风险”是核心关注点。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实践思考与探索:一是中药加工的优化,免煎颗粒、配方颗粒,经加工后,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钾问题;二是对甘草用药的新考量,过去因担心其类皮质激素样作用加重水钠潴留而少用。但结合当前肾三联(RAS 阻滞剂、MRA 联合 SGLT2i)中 SGLT2i 可促进排钾的特点,我重新研究了甘草 —— 其代谢产物次甘草酸虽会抑制 11β-HSDR 酶活性,导致皮质醇灭活受阻、引发保钠排钾。甘草在方剂中调和诸药,文献显示需每日 50 克甘草(含 100 毫克甘草酸)才会产生明显效应,而中医临床极少用此剂量,多为 5 克左右,仅炙甘草汤等特殊方剂会用到 30 克。不过,需警惕长期低剂量服用的累积效应,但目前尚未有研究明确其是否会影响 MRA 的抗炎抗纤维化作用。未来计划通过临床观察探索甘草在可控剂量下辅助排钾、且不干扰 nsMRA 疗效的可能性,为中西医协同规避高钾风险提供更多依据。

雷洋洋教授:

       MRA与中药协同,结合基层共识,我们在临床中对慢性肾病(CKD)患者开展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推荐患者人群包括:糖尿病肾病患者,—— 这类患者临床高发且难治,作为代谢性疾病,常伴随大量蛋白尿、肾功能急剧恶化及多种并发症,无论西医角度还是中医辨证论治,效果有时不尽如人意,而临床研究显示非奈利酮能使患者蛋白尿下降近一半,对延缓肾功能进展助力显著;还有,心肾高风险患者,有心血管基础疾病或BNP升高;炎症状态更加明显的患者,CRP、IL-6指标炎症标志物比较高,中医上表现为“湿热偏盛”患者,非奈利酮针对炎症和纤维化;表现为RAAS治疗瓶颈期的患者,UACR 仍在300mg/g以上。有一个疑问,非奈利酮是否能像RAAS抑制剂一样长期使用?

滕福斌教授:

       分享2型糖尿病合并 CKD 患者的管理经验:西医方面,首先是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戒烟限酒及减重,再做好血糖、血压、血脂 “三高共管”;用药上采用 “肾三联”(RAS 阻断剂、SGLT2抑制剂、非奈利酮),还有GLP-RA药物。中医方面,此类病症属 “消渴病肾病”范畴,病机为 “肾络癥瘕”,依据《内经》“坚者消之,结者散之” 采用消癥散结治法,这与非奈利酮的对病治疗相对应。而且“肾络癥瘕” 成因与虚、瘀、浊、毒相关。虚是始动因素,瘀由久病而生,浊毒亦为重要因素,临床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症治疗,结合患者便秘(用大黄、火麻仁)、腰痛(用狗脊、川断等)、失眠(用酸枣仁、珍珠母等)等症状辨症用药。

许烨教授:

       以非奈利酮为代表的新型 MRA,经大型临床试验证实具有明确心肾保护作用,其抗炎抗纤维化机制是延缓 CKD 进展的关键,目前指南与专家共识也推荐其用于2型糖尿病肾病。而且非奈利酮的应用并不局限于糖肾患者,期待FIND研究的数据发布。患者有疗效差异,针对疗效差异问题,中医药的整体观与多靶点优势便凸显出来 ,我们治疗 CKD 以补肾健脾、通腑泻浊、活血化瘀为治则,整体调节人体失衡内环境,现代药理学也证实黄芪、大黄等中药及复方、单体有抗炎、抗纤维化等多重作用,因此将 MRA 与中医药协同治疗,能产生 “1+1>2” 的效果。

谢院生教授总结:

       一、蛋白尿是很多肾脏病进展的共同危险因素。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异常、代谢异常、炎症与纤维化等改变,是蛋白尿发生发展和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用RAS 抑制剂调节血流动力学异常、SGLT2 抑制剂改善代谢、新型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抑制炎症纤维化等手段,可以减少蛋白尿、延缓肾脏病进展。肾三联已普遍应用于临床。

       二、非奈利酮精准阻断非甾体类盐皮质素受体,目前广泛用于糖尿病肾病,探索应用于非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心功能不全、腹膜纤维化、Fabry病等, 有良好的降低蛋白尿的作用。而且,男性乳房异常发育和高钾血症等副作用的发生率比第一代盐皮质受体拮抗剂低。

       三、在非奈利酮的使用上,总结为4点:

       1. 剂量的滴定使用,肾功能正常的成人(eGFR>60)可从每天20mg 起始,eGFR 25-60 者从 10mg 起始,但需注意血钾和肾功能。如果患者比较胖,处于高代谢状态或肾小球三高状态,每天20mg不一定够。

       2. 药物的联合使用,首先用RASi,再联合SGLT2i,非奈利酮。

       3. 优先使用,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偏低的大量蛋白尿患者,循证医学证明有疗效的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心功能不全以及早期肾脏纤维化的病人,有肾脏炎症和肾间质纤维化早期病理生理基础的患者。

       4. 长期使用,如果没有副作用,可以长期使用,但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血钾等电解质,持续探索积累用药经验。

       四、中西医结合协同治疗,其效果优于单一疗法。根据不同病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决定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点,是以中药为主还是以西药治疗为主。血肌酐300~700umol/L,很多西药不能用,中医中药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倡导中西医结合管理 CKD 与糖尿病肾病(DKD),中医在扶正祛邪、减毒增效及缓解症状上有优势。 中西医结合共同实现减轻症状、延缓疾病进展的目标。

       会议最后,谢院生教授对本次会议的全体嘉宾、广大听众、名医在线的转播团队和所有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至此,本期医学月月谈成功落下帷幕。

       下期内容更精彩,期待我们下次再相聚!

↑↑长按上方的二维码,观看精彩会议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