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搜索
清除历史
08-04

2025

医学月月谈(第8期) |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
发布者:欧蒙
浏览量:687

       2025年7月26日,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举办的《医学月月谈(第8期)——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于线下(北京)线上同步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特聘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及南开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谢院生教授担任大会主席,解放军总医院李承新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医院常建民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左亚刚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王文娟教授作为讲课嘉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吴严教授、空军军医大学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蔡宏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崔炳南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焱教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王儒鹏教授作为本次大会的讨论嘉宾。

致辞嘉宾谢院生教授

       谢教授代表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以及一味书院对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及各位朋友参加第8期“医学月月谈”的学术交流活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谢教授简单介绍了“医学月月谈”的前身“肾病月月坛”的历史,“肾病月月坛”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线上学术交流活动,以肾脏病或系统性疾病肾损害的诊治为主,每期一个主题,形式和内容都很受欢迎。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升级为“医学月月谈”。“医学月月谈”是一个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的、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医学交流活动。本期医学月月谈的主题是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之所以选择这个专题,主要基于两点考虑:其一,"医学月月谈"始终秉持跨学科理念,涵盖肾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等多领域;其二,肾病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力低下问题,尤其在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后,易并发带状疱疹、皮肤真菌感染、大疱性皮肤病等,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因此,本期特别邀请到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研究领域非常著名的李承新教授作为本期的执行主席,相信本期月月谈在李教授的引导下,在各位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下,取得圆满成功。

致辞嘉宾李承新教授

       李教授首先对与会专家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并深入阐释了本期选择"自身免疫性皮肤病"这一主题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从中医理论来看"肾主水可滋养皮肤,调节皮肤代谢”,与皮肤密切相关;从西医学角度而言,诸如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疾病都会同时累及肾脏与皮肤。特别是慢性肾衰竭患者常见的顽固性皮肤瘙痒等症状,更需要多学科协作解决。

       在致辞中,李教授特别表达了对会议发起人谢教授的敬意。他用三个"特别"概括了谢教授的办会精神:一是特别注重前瞻谋划,早在3月中旬就启动筹备工作;二是特别强调选题精准,所选议题虽非皮肤科最前沿热点,却直击肾科医生的临床痛点;三是特别追求精益求精,从讲题审定到专家邀请全程严格把关。

       最后,李教授对与会专家在盛夏繁忙的学术季拨冗参会表示衷心感谢,并预祝本次学术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演讲嘉宾常建民教授

讲题: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诊断与治疗

对带状疱疹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常建民教授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五个方面对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首先,常教授对带状疱疹的病因做了介绍。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VZV主要通过飞沫和/或接触传播,原发感染主要引起水痘,部分人感染后无症状,VZV可在神经节内潜伏,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复制,在相应皮节引起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经典的临床表现有前驱症状、皮损和神经痛。前驱症状有乏力、食欲不振、发热等;皮损常表现为成簇性水疱,好发于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等相应的皮节;神经痛以放射性疼痛常见,可与皮疹同时出现,也可早或晚于皮疹出现。随后常教授介绍了一些特殊的临床类型,如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无疹性带状疱疹、中枢神经系统带状疱疹等,这些特殊的类型表现多样、鉴别诊断困难,有的会影响视力、听力等重要功能。

       关于带状疱疹的诊断,常教授指出,目前主要根据患者疱疹和疼痛等经典临床表现诊断。对于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如果出现疼痛又无其他明确诊断时,一定考虑带状疱疹的可能。无皮疹仅有疼痛或皮损不典型时,也要注意与很多疾病鉴别诊断。

       随后,常教授介绍了目前带状疱疹的治疗进展。治疗方式首先使用抗病毒药物,这是带状疱疹治疗中最重要的药物,常教授强调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非常重要,可大大减少后遗症。对于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使用抗病毒药物。特殊情况下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累及头面部的带状疱疹、躯干部大面积皮疹。急性期伴疼痛可使用镇痛治疗,根据疼痛的程度选择相应类别的药物。也可选择物理治疗、外用药物等进行局部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常教授特别指出老年人出现带状疱疹需要早期治疗。

       最后,常教授对带状疱疹的常见并发症疱疹后神经痛(PHN)做了详细介绍,PHN多见于高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和镇痛药物如普瑞巴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免疫功能较差的人也可考虑接种带状疱疹疫苗预防PHN的发生。

演讲嘉宾左亚刚教授

讲题:大疱性类天疱疮诊疗新进展

《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2025》解读,围绕最新的专家共识介绍天疱疮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

       左亚刚教授首先对《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2025》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相比2016版专家建议,新版共识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改进,更加贴近临床。

       接着左教授对2025版共识的内容和要点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流行病学上,大疱性类天疱疮(BP)相对罕见。主要的发病机制上,BP是由针对皮肤基底膜带的自身抗体,即抗BP180抗体和BP230抗体,与皮肤基底膜带结合,激活补体,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蛋白水解酶等,引发水疱和大疱。

       随后,左教授对BP的临床表现与合并症进行了介绍。BP多见于70岁以上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表现在正常的皮肤或红斑上,出现紧张性大水疱,相对较硬、较厚,不易破,可以发生在局部和全身。此外一些病人瘙痒严重,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新版共识新增了关于少见临床亚型的介绍,包括非大疱性类天疱疮和结节性类天疱疮。

       接着,左教授指出,相比于2016版专家建议,新版共识对诊断标准进行了细化,分为5条,符合临床表现和抗体阳性的患者为疑似诊断病例,满足临床表现、抗体阳性、组织病理,且直接荧光或间接免疫荧光阳性的患者可明确诊断,从新版诊断标准也可以看出,间接免疫荧光的检查对BP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左教授对新版共识新增的鉴别诊断部分进行介绍,BP需要与其他免疫性大疱性疾病鉴别,其中抗p200类天疱疮和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与BP较难鉴别,可通过免疫印迹或ELISA检测相关抗体。

       关于治疗,左教授介绍了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较高的治疗方法或治疗药物。外用激素是轻中度BP的一线治疗方案,单纯的外用激素治疗需逐渐减量。系统应用激素是中重度BP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是轻度患者的二线治疗方案,病情控制不佳时,建议早期联合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重点推荐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雷公藤多甙。四环素类抗生素推荐用于轻中度BP患者。生物制剂中重点推荐度普利尤单抗,特别是对激素使用禁忌、中重度BP患者作为一线使用。此外,左教授对新版共识中新增的联合治疗方案和存在其他合并症的治疗方案进行了介绍,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不同合并症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演讲嘉宾王文娟教授

讲题:常见皮肤真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

常见皮肤真菌感染大揭秘

       首先,王文娟教授对皮肤真菌感染进行了概述,皮肤真菌感染是指发生在毛发、甲及皮肤黏膜的真菌感染。少数真菌可感染正常人群,大部分真菌是条件致病菌,感染免疫系统受损的宿主。皮肤真菌病按照累计的部位可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深部真菌病,又包括皮下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

       随后王教授对临床常见的浅部真菌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浅部真菌病主要是真菌直接侵犯角质层、毛发和指甲,常见的致病菌有皮肤癣菌和马拉色菌。皮肤癣菌导致的病种,按照部位分为头癣、须癣、体癣、手癣、甲癣等,马拉色菌导致的病种主要是花斑疮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接着王教授重点对浅部真菌病的不同病种从感染途径、临床特点、好发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详细的介绍。

       除了常见的浅部真菌病外,王教授指出,还有些少见的深部真菌病,即皮下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感染。系统真菌感染病情复杂,对于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特异性的诊断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但是早期诊断不易开展,皮疹和皮肤标本检查可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因此,王教授特别提醒,尤其免疫受损的病人,一旦出现“说不清”的皮疹,需要拉响“系统真菌”警报,皮疹越怪、越坏死、越不典型,越要系统排查真菌。

       接着,王教授对目前皮肤真菌病的诊断方法的优缺点、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常规的真菌学检查法主要是使用患者的标本进行显微镜直接镜检、培养或者组织病理学检查,需注意,显微镜镜检阳性可确诊,阴性不能排除真菌感染。除了常规的真菌学检查法外,还有些新型的特殊检查方法,比如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方法和质谱检测也可以帮助临床提高真菌的检出。此外皮肤科大夫还会使用Wood灯和皮肤镜的检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度。

       随后,王教授对常见真菌病的治疗进行了介绍。首先对抗真菌药物和治疗原则进行了总体的介绍,接着分别对常见皮肤真菌病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预防要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强调,治疗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局部或联合系统抗真菌治疗,特别需要注意治疗要足疗程。


【专家观点荟萃】

吴  严 教授:

       吴教授从其经验丰富的激光美容及光电设备的应用角度介绍了几类皮肤病的外用治疗法。带状疱疹除了常规的口服药、系统用药、外用药,也可使用红光或氦氖激光照射,尤其是对急性期的患者预防PHN,或者缓解急性期疼痛,效果明显。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往往不好,建议在疱疹不明显,即疾病较轻的阶段,配合外用保湿护体乳,可增强外用药效果。此外勤涂或规律涂保湿护体乳可有效缓解BP患者皮肤瘙痒。对于深部真菌感染,比如孢子丝菌病,可使用温热治疗,部分患者可无需口服药、外用药就能解决深部真菌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免疫抑制的患者,尤其是合并肾脏病的患者,治疗周期相比普通患者延长。另外,对于口服药治疗甲癣有担忧的病人,可应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或者是2940像素激光等剥脱性的措施进行预处理,再使用外涂药治疗。

崔炳南 教授:

       崔教授从中医的角度对皮肤病的皮损辨证和带状疱疹的治疗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将皮损主要分为湿证、燥证和热证三大类。湿证以水疱、渗出、糜烂,有渗出倾向为主,燥证以干燥、肥厚、角化、硬化为主,热证一般为炎症性皮肤病,皮损以红为主,如红斑、红丘疹等。本次讨论的三个病都有湿证表现,治疗以祛湿为主。具体来说,带状疱疹急性初发时,疱壁紧张、基底红,一般认为是湿热,可以用龙胆泻肝汤,泻火清热;患病一段时间,或者病情不重的老年,水疱基底不红,一般考虑健脾利湿。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一般考虑两种情况,即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年轻的患者一般不通的概率大,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疼;老年患者一般考虑身体虚弱导致的痛,以温补为主。另外对于大概率有后遗神经痛或疼痛严重的患者,也可使用附子温通血脉。

郑  焱 教授:

       针对今天讨论的皮肤病,郑教授分享了当地医院的一些治疗经验。对于带状疱疹,西安交大附一在做中西结合治疗,在红光、氦氖激光等治疗的基础上,早期水疱时会进行火针治疗,近几年的疗效非常好。火针治疗后,还会进行湿敷,使用一些祛湿清热、除痛止痛的中药,之后还会用一些院内自研药湿敷,效果也是非常好。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也尝试了一些中药的治疗,如肾气丸等,疗效也不错。

王儒鹏 教授:

       王教授针对今天讨论交流的疾病做了精彩的补充分享。首先带状疱疹病是非常常见的皮肤病,尤其是在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中高发,要重视基础疾病的治疗。对于无疹性带状疱疹在临床中很容易误诊,需引起重视,尤其是对于年龄偏大的病人要做相应的检查,排查潜在的疾病。治疗方面,王教授肯定了溴夫定的疗效,同时也提醒大家关注溴夫定不可与五氟尿嘧啶以及五氟尿嘧啶前体药共用。对于带状疱疹疫苗,从预防的角度,建议有带状疱疹发生风险或基础病的人群进行接种。关于BP,王教授指出,要重视寻找因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BP的病因,如DPP4抑制剂、PD1抑制剂、呋塞米等新型和传统治疗药物。对于真菌性皮肤病,王教授认为需要重视这类疾病的诊断,同时更需要规范化的用药,做好患者教育,强调规律用药和足疗程治疗。


【专家讨论】

Q1 郑焱教授提问

在临床遇到了较多的中壮年肾移植的男性患者(30岁左右),询问病史其在发病前经常在外用餐,这类年轻的肾移植的患者发病是否与饮食有关?这类人群是否需要关注?

谢院生教授回复:

       30多岁肾移植的患者,一般30岁之前发生肾衰,那么这些患者要注意是否是遗传相关的肾脏病,特别是肾活检表现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患者。怀疑遗传相关肾脏病的患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明确是否与遗传相关,如果是遗传相关性疾病导致的肾衰,进行肾移植效果比较好。

Q2 线上观众提问

28岁女性,肾移植五年,目前肾功能稳定,这两年每逢春季爆发特应性皮炎(多集中在脖子,面部T区),打了两个疗程的度普利尤单抗,目前恢复中,问题:1、关于特应性皮炎的建议?2、可以打带状疱疹的预防针吗?

李承新教授回复:

       关于特异性皮炎(AD),考虑到患者是肾移植后的病人,目前在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情况下不应该发生AD。需关注其他病因,如AD样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关于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从年龄上讲是可以注射的,但是考虑到目前使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可能不一定合适,如果后面免疫抑制剂减量了,并且对病情无影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接种疫苗。

谢院生教授回复:

       特异性皮炎(AD)治疗通常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而肾移植后通常用三联的免疫抑制剂,因此在强免疫抑制剂使用的状态下,发生AD不太好解释。需对AD的诊断提出疑问,是AD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皮炎。关于是否应该接种疫苗,如果抵抗力很差的情况下,注射了疫苗也不一定能产生抗体,那么接种疫苗的预防意义就不是很大。

       最后,谢院生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

       本次论坛对带状疱疹、大疱性类天疱疮(BP)、常见皮肤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讨论,对皮肤科之外的医生,特别是肾病科的医生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内容。

1、带状疱疹的诊断与治疗

       典型的带状疱疹在出现皮疹之前可能会有烧灼样的疼痛,然后很快会出现皮疹和疱疹,典型的皮疹是单侧的,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如果有这些典型表现,带状疱疹的诊断比较明确。除了经典的带状疱疹,还有一些不典型的带状疱疹,比如没有皮疹的带状疱疹、内脏型的带状疱疹,需要专科诊治。临床中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疼痛时,要考虑带状疱疹的可能。

       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早期的抗病毒治疗非常的重要。阿昔洛韦和溴夫定是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抗病毒药物。特别是溴夫定,疗效好,且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但需要重视药物的相互作用,溴夫定不能与五氟尿嘧啶或其前体药物同时使用,同用易中毒。镇痛治疗也是带状疱疹治疗中重要的一环,普瑞巴林可以有效缓解疼痛而且减少皮疹后疼痛的发生。此外,皮疹和疼痛的治疗也可以结合其他的治疗,如光疗和中医,内治与外治结合,西医与中医结合。另外,带状疱疹治疗时需注意感染的防治,抗病毒的外用药和预防皮肤感染的外用药膏混合使用,可以减轻、预防病人的皮肤感染。

       对于一些有发生带状疱疹高风险的群体,可以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2、大疱性类天疱疮(BP)

       BP是一种免疫相关性的疾病。紧张性大疱和剧烈瘙痒的临床表现对BP的诊断是有帮助的,如果要确诊BP,需要进行免疫荧光检查,抗BP180抗体和BP230抗体阳性。

       治疗方面,可根据病人的病情、经济条件等,选择糖皮质激素(轻者外用,重者口服)、免疫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雷公藤多苷片)、多希环素或米诺环素、度普利尤单抗和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手段。对于大疱病,最好请皮肤科的专家会诊,和皮肤科专家一起诊治。

3、常见的皮肤真菌感染

       皮肤真菌感染,从外到内分为浅表性真菌病、皮下真菌病和系统性(深部)真菌病。典型的浅表性真菌感染,诊断不难。难的是不典型真菌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对于抗真菌的药物,外用药物副作用较小,但是内服药需特别慎重,特别是肾病科抵抗力比较差、合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联合使用抗真菌药容易发生药物相互的不良反应。有效治疗的前提在于精准的诊断,抗真菌的治疗,无论是外用还是内服,最好能够有病原学的诊断依据。

4、中医关于皮肤病的辨证分型与治疗

       中医认为皮损的核心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肾虚和脾虚,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的亏虚;标实主要分三大类:一是热症,以红斑、发红为主;二是湿症,以渗出、疱疹为主;三是燥症,比如神经性皮炎,以干、燥、厚、硬为主。如果中医辨证准确,按照中医的理法方药,清热、利湿、润燥,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于痛,中医认为除了不通则痛,还有不荣则痛,即营养不足也是痛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不通会导致不荣,反过来不荣也会加重不通。所以活血化瘀通络对改善微循环、缓解疼痛以及疼痛相关的麻都是有帮助的。这些中医的理论对拓宽皮肤病的治疗思路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结过后,谢教授对所有与会的讲者、点评讨论嘉宾、听众及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讲者及点评嘉宾的无私分享,感谢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至此,本期论坛成功落下帷幕。

       下期内容更精彩,期待我们下次再相聚!

↑↑长按上方的二维码,观看精彩会议回放↑↑